ID: 22887930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课件30张PPT+视频素材)

日期:2025-05-02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41次 大小:1774068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影响,远的,人文,精神,课件,30张
    (课件网)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一框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知识提纲 一、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2、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讲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知晓四季转换的规律;观察人间万象,可以知晓人和社会的道理,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的文明。 思考:《周易》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 思考:中华人文精神现在还有价值可言吗? 感悟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思考:结合这段时空对话来说一说中华人文精神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感悟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课堂笔记 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P58、59、62) 思考: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中华人文精神影响深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③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揭秘中华人文精神之体现 北宋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坛巨匠,朝廷肱股之臣。 但在政治见解上存在较大分歧,王安石推行变法,旨在通过改革措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而苏轼认为变法过于激进,可能会给百姓带来负面影响,于是多次上书反对。在朝堂上,两人经常互相反驳,实际上,两人的想法也难以判断对错,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民谋利,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尽管政见不合,王安石欣赏苏轼的才华,苏轼对王安石的人格和能力同样怀有敬意。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性命堪忧。王安石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为他求情,苏轼才得以免于死罪。元丰三年,他们金陵之会一笑泯恩仇,成为知己好友。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凭借完璧归赵等功绩,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自恃战功赫赫,对蔺相如心生不满,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得知后,总是刻意回避廉颇,不与其正面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们对此感到不解,认为他畏惧廉颇。蔺相如却解释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攻打赵国,正是因为有他和廉颇两人在。如果他们将相失和,赵国必将陷入危机。廉颇听闻蔺相如这番话后,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他主动背负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蔺相如和廉颇冰释前嫌。从此,两人求同存异,携手为赵国的稳定和发展效力。 思考:这两个流传千年的交友故事说明中华民族推崇什么样的处世方法?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揭秘中华人文精神之体现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A内涵 B作用 A1.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 A2.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B1.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 B2.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 B3.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课堂笔记 思考:中华民族坚持什么样的教化思想?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揭秘中华人文精神之体现 说一说我国的四大名著是哪些?其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以四大家族兴衰为背景,展现复杂人性与社会百态,启示人们洞察世情 借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奇幻冒险,展现人战胜困难的不屈精神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描绘梁山好汉聚义与抗争,反映官逼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