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9768

17 爬天都峰 教案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845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爬天,教案
  • cover
17.爬天都峰 一、教学目标 1. 认读“级、链、攀、辫”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把课文读通顺。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重点) 3. 勾连“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板块,归纳出“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揭示课题 1.揭题: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多变。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黄山奇石》的课文,从课文中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今天我们要随着一位小朋友去爬黄山的天都峰,了解这位小朋友爬黄山天都峰的经历。(板书:爬天都峰) 2.紧扣课题质疑。 课题《爬天都峰》为什么是用“爬”,而不是用“登”呢? ———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到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检查生词,读准字音 课前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能读准吗?(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全班跟读) 石级 铁链 发颤 攀着 照相 纪念 小猴子 鲫鱼背 小辫子 笑呵呵 (纠正读音,强调多音字“相”) (三)提炼要素,梳理文脉 1.启发。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填写在“学习单”上。 《爬天都峰》学习单 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完成下表。 时间 假日 地点 天都峰 人物 “我”、爸爸、老爷爷 起因 “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 经过 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等困难, 结果 最后一起爬山天都峰顶 2.引导。 谁能把六要素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等困难,最后一起爬山天都峰顶的事。 3.小结。 说得真好,看来“串联六要素”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办法呀! 4.回顾表达。 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小作者写爬天都峰,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借助下面思维导图下图启发思考,根据学生发言并相机板书: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思维导图 5.理清层次。 拿起笔在书上画一画,哪里写了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第1-5段是“爬山前”部分,第6-7段是“爬山时”部分,第8-10段是“爬山后”部分。 6.小结。 (课件出示课文截图,标识“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大家看,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就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楚了。 (四)深究文本,挖掘奥妙 有了一定的顺序,小作者又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呢?让我们放慢脚步,跟着小作者爬一爬天都峰,边爬边看、边爬边听、边爬边想。 1.品读“爬山前”部分 (1)启发。 请大家默读“爬山前”部分,思考:“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交流,相机板书,在思维导图的“爬山前”的后面加上“所见:峰顶高、石级陡 所想:爬得上去吗 所感:叫人发颤”) (2)追问。 看到天都峰又高又险,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小作者,你的心情会怎样? ———害怕 ———畏惧 ———望而生畏 ———想退缩 (3)指导朗读。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这一段。 (4)小结。 大家发现了吗?把作者所见、所想、所感写出来(出示课文截图,标识“所见、所想、所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