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大致可分为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议论)散文、写景散文 文体 01 02 03 形散而神不散 意境深邃 语言优美 文体 形散神不散 意境深邃 语言优美 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 主题明确而集中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 知人论世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气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彝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被日本宪兵队残忍杀害,终年50岁。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 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4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字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譬如(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颓废( )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shuài sī zè tuó pì tuí Lú 解题: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 1.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2.“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任务一:梳理文本,体会谋篇布局的精妙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 12 ) : 第四部分(13-14): 思秋 绘秋 议秋 恋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读第一段,找出能概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词语? 清、静、悲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排比句,直接点明了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文眼句,统领全篇,同时也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慢、润、淡 阅读2自然段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 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