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0047

8.2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表格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03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28723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2025,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学年
  • cover
课题 8.2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本课为 1 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二框。本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引领同学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性认识,并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精神世界,提振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在第一、第二单元中,教材引导学生了解进入青春期身心发生的变化,感悟自尊、自信、自强,焕发向上的青春活力,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领学生将视野扩大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中安顿自己的身心。本单元共设计三课,分别为“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本节课“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是“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第二框内容,这一框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弘扬和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智慧。本节课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第二层意思,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该内容分为五个小层次。其一,做自强不息的人;其二,做敬业乐群的人;其三,做扶危济困的人;其四,做见义勇为的人;其五,做孝老爱亲的人。第三层意思,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 学情分析 木单元对于学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七年级的学生,无论是通过校内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见闻,都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能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了解其主要的代表性成果及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亲切感、好奇心和认同感、自豪感。近年来,社会各界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上许多“国风”“国潮”文化作品对青少年产生不小影响。但是,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感性,不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有的学生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历史宏大话题,与当代社会生活、个人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还有的学生受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误解。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教学目标 七下 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0、11)【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够自觉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5) ①通过“大三男生蓄发助力患癌儿童”的事例,引导学生从凡人善举中感悟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认识到社会需要这样热心公益、扶危济困的人,增强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自觉性、主动性。②通过讲述“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和“人民英雄”张定宇的事迹,引导学生践行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分析这两个事迹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和价值,理解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③通过讲述敬业乐群的“农民教授”李保国、“铁人”王进喜、“水稻之父”袁隆平、“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敬业乐群传统美德的表现,体悟敬业乐群的意义,学会在敬业乐群中实现人生价值。④通过爱心餐馆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的表现和意义;举例中国救援队驰援缅甸的事例,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行为来增强学生践行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的自觉性、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党和国家以立法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弘扬扶危济困美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⑤通过观看一组“2025年第一季度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