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目录 Part One.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Part Two.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Part Three. 孔子和老子 Part Four. 百家争鸣 Part One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观察下图中西周疆域的变化,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争霸) 西周时期 战国时期(兼并) 周朝疆域缩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诸侯纷争,谋求霸主地位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战国策〉书录》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士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士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传统的政治制度走向瓦解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仔细观察两幅地图,少数民族的数量、分布有何变化 找不同 变化:少数民族数量数量不断减少,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 ▲ 春秋列国形势图 ▲ 战国形势图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华夏族发展壮大分布更加广泛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 发展较先进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 戎 东 夷 频繁往来 密切联系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奠定了汉民族形成的初步基础 Part Two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 主要工具:铁农具 耕作方式:牛耕 生产技术:垄作法、水利灌溉 战国秦国:成都都江堰 (2008年汶川地震“震不垮”的都江堰) 战国秦国:陕西郑国渠 春秋楚国:安徽芍(que)陂(bei) 垄作法 (2)生产经营方式变化(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顽强性… 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封建社会后期,逐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地位: 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含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2.土地制度变革 私田大量出现 井田制开始瓦解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 井田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君主土地所有制 ②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手工业的发展 (1)经营方式: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2)手工业种类和技术:纺织、冶金、陶瓷业发展,铸铁柔化技术发明、淬火和炼钢技术产生,齐国《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专著。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 剩余部分出售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产品精美,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4.商业的发展 ①多种金属货币大量出现 ②私商出现并累积大量财富 ③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秦相国吕不韦,由仕而商,成为成功的大商人后,又由商而仕立国定君,是中国第一位顺利从政贵居相国之位的富商。 ★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史论:春秋战国,“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5.城市的发展:商业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