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鲁木齐地区 2025 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5 分) 1. (3 分)C(A 项“必然趋向繁复华丽”说法绝对;B 项“体现着对其古代文化或传统的认同”有误, 原文是“隐含 基本认同”;D项“突破材料限制”无中生有。 ) 2. (3 分) A(“应先关注 而非 ”, 曲解文意。) 3. (3 分)A(只提到“广厦”,没有体现中国建筑的特征。) 4. (4 分)先点明建筑的起源,突出材料环境的制约,并举例论证;接着谈建筑的演变过程与民族文 化发展的密切关系;然后指出建筑显著特征形成的两个因素;最后强调研究中国建筑史就要正确 认识建筑的特征,从而正确评价中国建筑,避免偏颇。 5. (6 分)①选用材料不同:欧洲主要用砖、石,中国主要用土、木。②结构方式不同:欧洲多采用 承重墙结构体系,多拱券;而中国则使用立柱横梁体系,多梁柱。③文化心理不同:西方将建筑 看作永久纪念物,追求物质上的激志与恢弘;中国“尚俭德” “卑宫室”,不求实物之长存,只 求满足合理而适度的需要。 6. (3 分)B(A 项“母亲显得十分无奈”理解有误;C 项“想让割过的麦田获得过路人的惊叹”分析 有误;D 项无“对未来的期盼”,这里表达的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怅惘迷茫以及无奈失落的情 感。) 7. (3 分)C(没有夸张手法。) 8. (4 分)(写出三点即可) ①表现人与自然的交融:写乡村孩童的夏日野趣,描绘他们在美好自然中的欢乐图景。 ②展现孩童与成人的对比:孩子们玩耍时无忧无虑,凸显平成年人等待收割的焦虑。 ③为后文情感抒发作铺垫:玩耍时快乐亲密,与文末别离的感伤形成反差并作铺垫。 ④调节文本的叙事节奏:在繁忙的收割劳动中插入嬉戏片段,叙事节奏显得张弛有度。 9. (6 分)①体现地域特点:“秀”就是成熟的意思,这是小官村人的语言习惯,是他们生活、生命的 一部分。②表达丰收喜悦:“秀”有“金色和分量”,表现收获的喜悦和予人的美好感受,使丰收 具有了生命勃发的诗意。③承载劳作记忆:麦穗的“秀”与镰刀的“锈”有密切关联,暗示作物 与农具在岁月中沉淀了共同的农耕劳作记忆,关涉故土、时代、童年等,厚重而深沉。 二、 (35 分) 10. (3 分) ADH (根据文意, 应如此停顿。) 11. (3 分) D(“率”意思相同, 均为“遵循”。) 12. (3 分)D(晋文公并未“承诺后续将优先赏赐”。) 13.(3 分)(1)在下的人把他们的罪恶当作正义,在上的人(又)对他们所做的坏事加以赞赏,上下互相 欺骗蒙蔽,(这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5 分)(2)现在世上追逐私利的人,早早地上朝、很晚才退朝, 日夜想着私利,还不能追逐到手; 现在(介子推)得到名利却务求赶快避开它,介子推超离世俗很远啊。 14.(3 分)①重情重义;②勇于自责;③行赏有度(先德后力)。 15. (3 分)C(“‘金鞍玉勒’代指志趣高雅的读书人”理解有误,代指的应是浮浪的富家子弟。) 16.(6 分)(能选择其中一首分析即可) 皮诗:①精神富足之乐:诗人认为自己的家资就是满屋子的书籍,将其视为财富,体现出精神的 富足感。②对话先贤之乐:“独共圣人语”,与“英贤”“心相许”,通过读书,诗人与圣人先 贤跨越时空,产生很深的共鸣。③超脱凡俗之乐:诗人认为案头书中的“蠹鱼”,都胜过凡俗 之人。 于诗:①陪伴之乐:书卷如“故人”朝夕相伴,忧喜相随。②净心之乐:“胸次全无一点尘”,读 书能荡涤心尘,使精神超然。③自得之乐:读书是源头活水,使人不断收获新知,故能不慕 “寻芳客”的物欲追逐,在阅读中获得美好与自足。 17. (每空 1 分, 共 6分) (1)江流宛转绕芳甸 皎皎空中孤月轮 (2)辟邪说 难壬人 (3)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