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4559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5届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三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885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5届,高三,年级,学期
  • cover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5.0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益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竞久存之实,且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 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述非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材料二: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任何确定地域的强调,其实都隐含着对其传统或古代文化的基本认同。譬如在建筑史论著中,不加限定词的地理名称通常指古代,如埃及建筑、波斯建筑所指都是古埃及、古波斯的建筑。同理,“中国建筑”中的“中国”也指古代中国。 建筑最初产生于人们遮风避雨的需要,但受地理、地质、气候、社会、宗教、历史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上各地区的建筑又各有千秋。 就物质层面上的建筑遗产而言,欧洲以砖、石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中国则以土、木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大体上可以认为,北方(以黄河中游为主)用土,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用木。“土木”合称是中国古代汉语中“建筑”的贴切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南北统一。早期北方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和半穴居逐渐被地面式土木建筑所取代。南方的气候潮湿,为了避水防潮,多采用果居的方式,逐步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古人云“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准确指出了南北两地居住状态的差别。黄河中游的天然条件是,多土少木且少石。在干燥寒冷的气候中因地制宜,土自然成为最常使用的建筑材料。陕西、河南一带的考古成果表明,早期建筑经历了从地穴、半地穴到地面的进化。大约成书于西周的《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增巢。”在今日华北农村,常见的建筑做法仍旧是以土为主、以木为辅。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理所当然以木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南方的木加工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加工精美的榫卯构造。 当然,中华文明的进程是南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