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脊椎动物(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鸟类具有与飞行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生命观念,探究实践) 2.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概括出鸟类的主要特征。(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认识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爱鸟护鸟意识。(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展示几种“鸟类冠军”:飞行最快的鸟,最能飞的鸟,最勇敢的鸟,体型最大的鸟,体型最小的鸟…… 感受多姿多彩的鸟类世界。 利用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请学生列举日常观察到的或自己熟悉的鸟类。 环节二 讲授新课: 鸟的主要特征———外部形态特征 【过渡】天高任鸟飞。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类不能飞行以外,绝大多数鸟都是善于飞行的。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问题,我们能作出什么假设呢? 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作出假设。 锻炼学生依据经验作出假设的能力。 【总结】归纳整理学生的回答:分别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活动指导】指导学生结合图片、视频,对鸟的标本、羽毛等实物逐一观察、分析,完成思考题: 1.鸟的喙有什么特点?这与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 鸟有喙无齿,可减轻身体重量。 2.鸟的体形有什么特点?这与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 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鸟飞行时头、颈、躯干、尾、翼、爪的位置和形态。 进一步质疑:什么是流线型?为什么流线型能减小飞行时的空气阻力? 展示:流线型的形状及其受阻力情况图解。 2.鸟的翼是由什么结构演变来的?翼有哪些特点与飞行相适应? 播放鸟飞行的视频,指导学生观察两翼的形态,翼上羽毛的排列方式以及羽毛的形态。 进一步探究:请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空气如何通过两翼”的模拟实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纸带的变化。 模拟实验如下:取—条宽5 cm、长25 cm左右的纸带,将约5 cm长的纸带夹人书中、余下都分悬垂,然后举起书本,让悬垂纸带位于口的下方,用力吹动纸带上方空气。 提问:什么力使得纸带飘起来?你能据此解释飞行时鸟翼抬升向上的力是如何形成的吗? 观察鸟喙可发现:有喙无齿。 以观察为探究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认真观察鸟飞行时的姿态,在对鸟的头、颈、躯干、尾等的姿态描述的基础上,总结出鸟的体形呈流线型。流线型的体形可以减小飞行中的空气阻力。 观察鸟翼,与其他动物前肢比较,得出鸟的前肢变成翼。 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记录的习惯。 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鸟适于飞行的外部形态特点: 1.流线型体形; 2.前肢变成翼,背覆羽毛。 环节三 讲授新课: 鸟类的主要特征———内部结构特征 【展示图片】展示家鸽肌肉图,让学生找一找哪里的肌肉最发达。 观察图片得出:鸟的胸肌最发达。(或者指出相应位置) 通过概念的讲述,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提出问题】家鸽的肌肉特点与翼的飞翔运动有什么关系?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习的有关肌肉组织的知识,分析问题。 【总结】胸肌发达,收缩有力,飞行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提出问题】肌肉是附着在哪里的? 思考回答:骨骼。 【展示图片】展示家鸽骨骼的示意图。 观察并了解鸟的骨骼模型。 【讲解】在鸟的骨骼模型上,指出胸骨和龙骨突的位置,明确胸肌附着其上,胸肌的收缩舒张牵动两翼运动。 【展示图片】展示鸡腿骨横切面,腿骨内部是否充满骨髓? 观察鸡腿骨内的骨髓少,骨内部中空。 【提出问题】鸟的骨骼有哪些特点? 总结骨骼特点:骨骼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