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6173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7次 大小:350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福建省,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一、二、三、五单元和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近百年的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关于“文以载道”的研究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一个曲折过程。“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批判“文以载道”启幕,就其积极意义而言,是为突破传统文化束缚而必然进行的一场文化反思。但其消极影响也明显,由于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文以载道”,导致了不能正确认识它的积极价值。一些人片面认定“文以载道”尊崇封建统治,主张功利性而反对审美性,阻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其实不然。“文以载道”观反对思想内容单薄、艺术风格平庸的创作倾向,主张创造出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平实又伟大的文学作品,这恰恰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极大促进。“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之一,说它是中国文学精神的硬核也不为过。 在较长的时间内,有人认为,“载道”“言志”是对立的,“言志”才能创造出优秀作品,而“载道”不能。学界反思了这一问题,多数学者强调二者是融通的。如果肯定孔子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奠基者,那么孔子常说的“志于道”与“任重而道远”,正是将“载道”与“言志”相关联的重要证据。至于“言志”与“载道”在创作中到底是如何有机统一的,有的学者指出,就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看,作家用作品抨击“苛政猛于虎”是载道。这表明,载道需要言志作为内在的诉求,言志需要载道作为外在的展开。载道必然言志,言志必然载道。传统的“文以载道”主张作家以真性情来载道,这赋予创作个体情感的特性,往往将道的内涵推至天地,也将情的内涵推至天地,强调创作上的诚实、情真、亲历,这时候,道与情合,载道可达至道与情、情与真、真与文的终极统一。 当下思考的重点应该是,将以什么样的“今文”去载什么样的“今道”?这更能充分揭示出它走进当代、影响当代、再创当代文学新辉煌的路径与意义之所在。当代“文以载道”创作实践应当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价值,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激发人民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体验。 (摘编自王倩、薛雯《拓展“文以载道”研究:当以怎样的“今文”载怎样的“今道”?》) 材料二: 诗文评通过其特有的形态传达出中国思想的基本理论与范畴,以“道”为纲领,延伸到具体的批评实践。“道”的内涵兼容儒道释各家的思想,具有圆通浑融性,能够吸纳各种思想精神并以其他形式的概念范畴显现出来。这也说明,诗文评有着深厚的价值体系支持,这也是它的文心,即灵魂之所在,其知识体系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的。因此,诗道、文道之说在古代诗文评中极为常见。 先秦时期,孔孟对诗文的品评是以儒家之道为终极旨归的,老庄对诗文的评论是以道家之道为最高标准的,韩非的诗文评是以法家之道为矩蠖的,而《吕氏春秋》中的诗文评则是将融合先秦诸子思想之道作为其最高旨归。汉代扬雄在《法言·吾子》中将原道、征圣、宗经作为文学作品的最高法则规范,原道中的“道”即儒家经学之道。而刘安《淮南子》的《原道》篇则将诗文评的思维理路定格为儒家与道家相融合所形成的“道”,这对魏晋时期的诗文评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家开始自觉地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文评渐趋定型,这亦是在将“道”作为内在思维理路的前提下进行的。初唐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陈子昂所说的文章之道即建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