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复习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练透6 评价观点要中肯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考查热点1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一、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四个途径 途径 阐释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等的或褒或贬的态度总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考生在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时,需要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并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途径 阐释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因此,阅读诗歌要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借此走进作者的内心,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诗歌语句的含蓄意蕴,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作者并不会直接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因此,考生要注意分析诗歌中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或理趣意,由此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途径 阐释 4.辨析用典的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使诗歌内容更丰富和表达更生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歌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化用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把握了用典的用意,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评价观点态度“三要求” 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关键能力】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答题3步骤 ●典题试做 (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 第二步:结合诗句来分析 观点一:同意。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 观点二:不同意。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第三步:总结 【答案】 观点一:同意。(2分)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每点2分) 观点二:不同意。(2分)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每点2分) 考查热点2 准确分析诗评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掌握分析诗评题的特点 1.题目给出一句对本诗的评论(评价),然后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对这一评论进行分析。 2.因为评论(评价)是多方位、立体化的,所以此类题目相当灵活。 3.题干中呈现的评语(评价),对诗歌局部或整体———炼字、炼句、意象、意境、形象、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