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复习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练透7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比较阅读实际上是新教材群文阅读的一种形式,由课内考课外,或由课外考课内(与教材直接关联)。这种课内课外结合的题型设置,既有陌生感,又有熟悉感。 比较鉴赏因其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比较鉴赏是与教材古诗比较的命题现实需要,这一题型最大好处就是互相参照,不致单方面孤立作答,两相比较,多方思考,同中求异,展示诗歌的无限魅力,更能在互相比较中提升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考查热点1 比较鉴赏形象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还包括意象、物象和事件。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的异同比较。 比较鉴赏形象题注意事项 1.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的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2.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时可以利用的地方。 3.形象作用异同的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 【关键能力】 比较鉴赏形象题解题3步骤 ●典题试做 (2024·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刘桢: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五言诗颇负盛名。 西斋小松二首(其二) 唐·元 稹 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柔笠渐依条,短莎①还半委。 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千岁盘老龙②,修鳞③自兹始。 【注】 ①莎:同“蓑”,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枝。②老龙:盘曲如龙的老松。③修鳞:积蓄力量。 两首诗均写到松树,但用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明确题目比较的具体方向。题干要求比较两首诗中,松树所起的作用的不同。 第二步:找意象,品内涵 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可以从意境营造、衬托人物性格、结构上的线索作用、表情达意等角度考虑。《赠从弟》中“山上松”,迎风傲岸而立,凌寒“端正”生长。从“赠从弟”可知本诗为赠送之作,借不惧严酷环境而挺立山间的松树来勉励弟弟,表达了兄长对兄弟的勉励之情。同时“山上松”也是作者理想人格的象征,借其塑造了一个有骨气有风格的诗人形象。 《西斋小松二首(其二)》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以“西斋”外的小松作为吟咏对象,“簇簇”“纤纤”突出小松的柔美可爱,“凌云意何已”突出小松的冲霄入云的志向,“千岁盘老龙”是对小松未来的期许,“修鳞”是想象小松历经岁月的磨砺,积蓄成长的力量。借小松有凌云不已的壮志,能够“自兹”“修鳞”积蓄力量,塑造了诗人立志成材、成就自我、奋进勃发的形象。 第三步:作整合,规范答 【答案】 ①刘诗写山上的青松刚劲且不畏恶劣的环境,表明自己志向坚定,同时也借以勉励从弟。②元诗写千岁松树由小松长成,表明如想有所成就,需立志高远且从小积蓄力量。(每点3分) 考查热点2 比较鉴赏语言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语言比较鉴赏的五个角度 1.联系描写的情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