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6554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练透5修辞手法与语句仿写 课件(共37张PPT)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7485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考,PPT,37张,课件,仿写,语句
  • cover
(课件网) 复习三 语言文字运用 考点练透5 修辞手法与语句仿写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考查热点1 修辞手法 考查角度一 修辞手法的判断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判断修辞手法2步骤 ●典题试做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如果在你的脑海中,能浮现出这样一幅包罗万象的全景图,图上呈现了天山的所有山脉、盆地、雪峰,还有河流、湖泊,你就算真正了解天山了。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状元支招/———比对分析 第一步:细读分析 细读语段,根据语境可知,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视觉上的绿色代替成天池中的树木。 第二步:比对选定 将文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与题干所列选项的修辞手法进行比对。A项,“洒散着满天花雨”运用比喻手法,把“烟花”比作“花雨”;B项,“西装领带们”运用借代手法,用“西装领带”代指“穿西装戴领带的人”;C项,“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夏天的雨”以人的情态;D项,“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把嗅觉上的“清香”变成听觉上的“歌声”。 【答案】 B 考查角度二 修辞效果赏析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答题模板: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 【关键能力】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答题3步骤 ●典题试做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手法 题干已经明确要求分析的修辞手法是对偶。 第二步:立足语境,分析构成 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 “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 第三步:结合储备,分析效果 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答案】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