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张良拾履、苏武牧羊、孔融让梨、三顾茅庐、岳母刺字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些传统美德故事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体现了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你所知道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 生活观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美德故事,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认为上卿蔺相如功劳不如自己,官位却在自己之上,为此他非常不满,便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退让,表示将相不和就会削弱国家的力量。廉颇听闻后,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 生活观察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西晋末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有个叫祖逖的人,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希望报效国家。有一天,他们在半夜听到鸡鸣,心情振奋,于是披衣起床,拔剑练武。 闻鸡起舞 杨时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一天,他与游酢一起去老师程颐家请教问题。时值隆冬,朔风凛冽。到程颐家时,适逢老师在炉旁闭目养神。他们担心惊扰老师,就在旁边静静等候。程颐觉察后,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但杨时和游酢依然恭敬侍立。 程门立雪 1.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2.这些故事蕴含着什么传统美德? 生活观察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探究与分享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据《元史》记载,元代大学者许衡同众人一起逃难,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有人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大家便争先恐后去摘梨。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人们问他为何,他答道:“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们说乱世中梨树无主,许衡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谈谈你对“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理解。 探究与分享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2.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内涵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孝,指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爱戴;悌,本义指对兄长的敬爱和恭顺,也泛指对同辈和朋友的尊敬和友善;忠,指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常指为国尽忠;信,指讲诚信;礼,指为人处世懂礼貌、讲规矩;义,指做事情符合道义;廉,指廉洁奉公;耻,指自尊自重,有羞耻之心。 相关链接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阅读感悟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有一次,墨子路过一个染坊,看到纯白的丝放进染缸里,拿出来就成为五颜六色的了。他感慨地说:丝放到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色,放到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色,放入的染缸不同,出来的颜色也不同。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 这一故事流传到后世,形成了“墨悲丝染”的典故,人们常用它说明人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 隋代书法家智永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