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二 语 文 考生注意 : 1. 本试卷满分 150分 , 考试时间 150分钟。 2. 答题前 , 考生务必用直径 0. 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 , 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 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 出答题 区域书 写 的答案无效 ,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O 4. 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四单元 ,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及第三单元第一课。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 I (本题共 5小题 ,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5题。 材料一 : 楚辞的美是一唱三叹的美 , 往复回环的美 , 迷离恍惚的美。 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 ,《离骚》者 , 犹离忧也。 骚人 墨客的“骚”, 就有多愁善感的意思 , 是一种惆怅自怜 。楚辞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 感伤的格调 , 敏感的情怀 , 多 思 的心胸 , 楚辞中倾泻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热情和焦虑。 楚辞的悲 , 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悲剧 , 它是一种淡淡的忧愁 , 似淡若浓 , 似有若无 , 绵长幽咽。 就像游子于途 中 , 当秋风萧瑟之夜 , 冷雨凄迷 , 苍林呼号 , 凄婉之意如影影绰绰的光影 , 别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意韵。 它不是呢呢儿 女之语 , 也不是慷慨悲凉之声 , 而是如怨如诉的衷曲。 屈骚的传统 , 包含着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 , 一种杜鹃啼血式的期待 , 虽不能实现 , 却在心 中永远地呼唤。 就像 李商隐《锦瑟》诗所说的“望帝春心托杜鹃”。相传蜀帝杜宇 , 号望帝 , 死后其魂化为杜鹃。 杜鹃啼血 , 是一种永不止 息的希望和期待。 有希望才会去等待 , 在等待中永不泯灭地期望。 楚辞中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 , 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美。 楚辞中所展现的是一个芳菲世界 , 却是一个寂寞的芳 菲世界。寂寞的怀抱 , 幽咽的怨情 , 两分细腻 , 三分无奈 , 充盈于楚辞之中。 楚辞的格调是凄迷萧瑟的 , 芦荻无花秋 水长 , 淡云微雨是潇湘。 这萧瑟的景致 , 是寂寞的天地 , 这寂寞的天地中有特殊的美感。 翁方纲评《九章》说“极尽迷离”, 不知迷离正是楚骚本色 , 或谓之有镜花水月的美。 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 露更好的美感。 这不是简单的模糊不清 , 而是意绪的微茫难明 , 似有还无 , 若存若失。 (摘编 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材料二 : 《诗》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 其主题无论颂扬祖先业绩 , 歌咏农事 , 抑或吟唱爱情 , 表现战乱 , 无一不反映着 当时的社会现实 , 抒发着诗人们当时的情怀。《骚》产生于几百年之后的战国中后期 , 表现着的乃是一位曾一度身 【高二4月质量检测 ● 语文 第 1页(共 8页)】 ZZ 居高位的楚国贵族知识分子对当时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国度内自 己所闻所感的咏叹和情怀 , 因此与《诗》相俟 , 其主 题和情怀也是“ 当代”的 。如果说在主题的“ 当代”性上《诗》《骚》并无二致 , 那么在通过什么题材来表现各自的主题 这一点上 ,《诗》《骚》却分道扬镳 , 有了巨大的区别。 《诗》的题材也是“ 当代”的 , 是取诸作者身边的 。无论是农夫对一年周而复始的农业生活的“铺陈其事”, 还是 平民通过“ 以彼物比此物”对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的讴歌 , 还是贵族依靠“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对政治隐晦曲 折的慨叹 , 其赋、比、兴无一不采撷 自 身边常见之物、习遇之事 。所谓“参差狞菜 , 左右采之”,“ 采采卷耳 , 不盈顷 筐”, 既是对这种“ 当代”题材绝妙的证明 , 亦可视为对这种以“ 当代”题材表现“ 当代”主题方式形象的描绘 。《诗》中 诚然不乏非“ 当代”题材的作品 , 如《大雅 ● 生民》《商颂 ● 玄鸟》一类 。但它们却往往拨去那本应笼罩诗中的神秘氛 围 , 转而围绕农业、民族生存而铺叙 , 从而在格调上失去了初民那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