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密★启用前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试 历 史 2025.4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青铜器铭文显示,秦人在西周中晚期被华夏视为边缘族群,称蛮夷;春秋时期秦人将自己与蛮夷进行分离,自称非蛮族群:湖北云梦出土的战国中后期秦律中,秦人自称“夏”“夏子”。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秦国 A.大一统观念的发展 B.封建所有制的确立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政治影响力的提高 2.秦朝官吏分为两类:一类由无爵者或民爵者担任,由长官任命,职事属于“役”,其身份本质上为“民”;另一类由有官爵者担任,经由君主任命,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吏。这可说明当时 A.社会流动的加快 B.统一国家的巩固 C.中央集权的出现 D.军功爵制的变化 3.南北朝时期,洛阳与建康作为南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均兴建了大规模的佛寺和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与建康的鸡鸣寺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艺术成就斐然,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信徒前往。这反映出 A.仿修外来建筑之风盛行 B.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C.统治者重视思想的控制 D.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兴盛 4.明代疆域远不及元朝,但明朝官修全国性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却强调明朝“一统之盛,冠乎古今”(如下所示)。明政府此举 元氏以夷狄入住华夏,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然其地西北虽过于前,而东南岛夷荆未尽附。……惟我皇明诞崩天命,统一华尧,幅员之广,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荒,路不来庭。而我皇明-一统之盛,能乎古今者,要之万世有足征云。 A.着力弘扬“大一统”思想观念 B.意在借此强化政权的正统性 C.表明国家疆土主权意识增强 D.表达对前代疆域的合法继承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两种政治秩序:其一是以三代圣王为首的君主制,其二是否定了现实的、堕落的君主专制后重建的君臣共治。两种秩序都符合《礼运》首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政治理想。这体现出黄宗羲 A.反对迷信权威并追求思想自由 B.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政治理想 C.打破了程朱理学正统思想地位 D.反对集权专制追求民主政治 6.1875 年,洋务派领袖人物、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上疏“密陈大计”,指出:西人“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这一认识 A.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分化 B.推动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转变 C.表达了效法西方政治体制的思想 D.跳出了“中体西用”的传统认知 7.1915 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宣扬六种青年该有的精神:“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该言论 A.体现了青年学生群体的觉醒 B.促进了白话文逐渐普及 C.着眼于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D.缘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8.1954 年 8 月,周恩来在针对接待英国工党访华代表团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在推进中英关系上是可以求同的,“不要跟他们争论马克思主义学说,争论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凡是属于立场、思想、生活方式不同的问题,不必争论,要互相尊重”。这一认识 A.抛弃了“一边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