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3节 对点训练 题组一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2023·浙江卷)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答案:A 解析: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所以降水太多不利于其繁衍扩散,A符合题意;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为其提供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B不符合题意;连片的麦田为蝗虫提供充足的食物等条件,C不符合题意;仅取食种子的鸟类不能造成蝗虫缺乏食物,这部分鸟对蝗虫的繁衍扩散未起到有效的阻碍,D不符合题意。 2.在自然界,任何一个种群都与其他种群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每种动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 B.食物匮乏会影响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食物不足可能会使动物的成熟雌性个体不繁殖 D.两种动物之间可能同时存在捕食关系和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A 解析:除顶级捕食者外,每种动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A错误;食物匮乏,动物种群可能会出现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的现象,B正确;对松鼠来说,食物不足时,20%~30%的成熟雌性个体不繁殖,C正确;两种动物之间可能同时存在捕食关系和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 3.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答案:A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阳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由于波长不同,光对水的穿透能力也不同,而不同水生植物所需的光的波长又不同,致使不同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 4.1934年,高斯(Gause)将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在一起,以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实验的结果是( ) A.两者都灭亡 B.只剩后者 C.只剩前者 D.两者可以长期共存 答案:C 解析: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在一起相互竞争,双小核草履虫的竞争能力比大草履虫要强。 5.下图是某种昆虫在双因素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生物因素 B.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C.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 D.该昆虫在相对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答案:D 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项正确;由图可知,环境温度在30 ℃、32.5 ℃、35 ℃时出现的峰值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大,B项正确;图中在32.5 ℃时种群数量最大,且该温度条件下昆虫适应湿度范围大,推测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C项正确;由于受到食物、天敌等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D项错误。 题组二 种群研究的应用 6.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如图所示为对某海域野生鱼类实施了休渔保护后,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数量的增长为指数增长 B.图中第4年后,种内竞争开始减弱 C.该种群受到的环境阻力在d点比在c点时大 D.捕捞后该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a点水平较合理 答案:C 解析:根据其种群增长曲线可知,该种群数量符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