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8124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05-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344102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VS 冷战 第三世界 第18课 第19课 第20课 第21课 说在前面 | Introduction 某种程度上讲,主权国家的目标在于国家利益的实现,而特定发展模式只是它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所以选择特定的发展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该国的特定的国情。历史经验表明当代社会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 在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潮头起落。究其根本,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国情影响发展模式的选择,还可以观察到,变化的、多样的国情对发展模式产生变化的、多样的要求。这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这才是对待社会主义正确的态度!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改革的背景、主要阶段内容及其影响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约瑟夫1号” 1949年8月29日早7点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爆炸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五年计划期间(1946—1950)用于整个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中,用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占87.9%,用于轻工业的仅占12.1%。机器制造业的指标提前超额完成了,而轻工业只完成计划规定的80%多,未达到战前水平。1950年农业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99%。”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苏联发展的现状 取得成就:国防成就突出,重工业恢复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面临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失衡,农业徘徊不前,轻工业发展滞后,片面发展重工业 (一)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 苏联模式的弊端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苏联领导人如何革除弊端? 高度集权体制;民主法制不健全 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农轻重比例失调 集体农庄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过多 斯大林个人崇拜、学术问题政治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面对农业发展迟缓的老大难问题,赫鲁晓夫进行了何种改革? 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农轻重比例失调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采用收购制,刺激生产经济性 加大农业投入;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根据材料,从玉米运动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 (二)赫鲁晓夫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58年1月1日起,取消了义务交售制。……由集体农庄自行制订具体的生产计划。大力种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