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8234

14.2 《荷塘月色》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55852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2,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7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等。 朱自清像 作者简介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朱自清家庭 朱自清与武钟谦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写作背景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荷塘月色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解题 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标题的作用: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学习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结构 (方法:本文可从抓文眼角度入手)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文眼”,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问题探究 在散文创作中,有“文眼”一说。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 所谓“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通读课文,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整体把握 交代游荷塘的缘由、时间和地点。 沿着荷塘小路,树木、月光。 踱步小路时的感受。 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塘上月光的淡雅蒙眬。 荷塘四周的寂静冷清。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归纳整合,理清全文的结构思路 整体把握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 情 景 情 明线:游踪 (外结构) 文章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学习活动二: 重点研读4—6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景特点。 作业 课文解析 第四自然段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月下的荷塘 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