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8992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7次 大小:503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北京市,模拟试卷,试题,语文,高考,北京
  • cover
北京市北京师大二附中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人们将使用共同的文化符号、遵循一致的思维和习惯、秉承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统一的文化理想等作为认同的依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对个体乃至民族国家都有重大的意义。个体通过相同的日常行为和价值理念融入群体来寻求同类的认可,并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国家民族而言,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心理归属和文化情感体验是凝聚和延续民族国家的精神文化纽带,它使共同体内的归属感由“我”扩展到“我们”,并形成国家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念。 从主观上来看,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心理学上讲,培育价值观念需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因此,个体认可某一社会规范的价值需要经过如下步骤:一是对该社会规范有一定了解,并经过审慎考虑;二是对该社会规范有一定满意度,从情感上表示赞同;三是在思想上愿意受该社会规范指导,并从行动上在自身生活中反复践行。因此,认同是个体在认知、情感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在态度和行动上主动与他人相一致的过程。个体的文化认同除了在所处文化群体中有良好的自我认同外,更表现为对整个社会文化所展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因此,在培育和强化个体的文化认同过程中,既要遵从个体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又要从个体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入手来催化这一心理反应,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在认同的基础上找到传承发展的最佳路径。 因此,文化认同的核心在于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为此必须重视理论认知和行为认同的巨大差距,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整合到文化建设中去,贯穿于当代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融汇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之中,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优化文化环境。通过打造传统文化走廊,陈列历代名人名家雕塑,开展经典阅读、国学竞赛、专家讲座、书画民乐等活动,以及用好用活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文化遗址等文化场所,形成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二是构建互动式媒体矩阵。在利用好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利用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发其特有的功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媒体渠道”的有机融合。三是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彰显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让青年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 (取材于黄汀、李卓群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价值远超文献本身,是塑造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在推广古籍阅读的过程中,社会化阅读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一种根植于数字时代、依托社会互动的阅读形态,以数字技术和社交网络平台为中介,使读者能够围绕文本展开多元互动。 互动仪式是古籍阅读推广的重要策略。互动仪式链理论由兰德尔 柯林斯提出,是对社会微观互动与宏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创新性阐释,旨在通过情感能量的概念整合、微观与宏观分析,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一个动态且富有解释力的视角。该理论围绕互动仪式展开,它指个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通过身体共在、界限划分、共同关注焦点及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集体互动活动。情感能量作为互动仪式的关键产物,是个体在仪式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促进了信任、团结,并提升群体凝聚力,成为生成社会秩序的微观基础。 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多个参与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