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狭义:仅指精神领域的活动,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故称精神文化,即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意识领域。 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是在该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文化指导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各地域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 2、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样包容。 1、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 何为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冯友兰 何为中华传统文化: 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概念辨析 时空坐标 焚书 坑儒 秦 汉武帝 西汉末 东汉末 魏晋 隋 唐 宋 明清 1840 1915 1919 百家争鸣 崇尚 法家 佛教 传入 道教 兴起 儒学 正统 西学 冲击 春秋末年 儒学创立 佛道冲击 三教合流 理学形成 进步 思想 玄学 盛行 三教 合一 三教 并行 佛学繁荣 民主 科学 马克思主义 正统地位动摇 古代:儒学长期占统治地位 近代:西学东渐 春秋战国 毛泽东思想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多元一体 ——— 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 推宗明本 ———中国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概念辨析 本课结构 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2月4日开幕,20点4分开始,24分钟中国队入场。 24这个数字,似乎在常规语境中并没有什么含义。但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总导演告诉了我们这个词的含义:二十四节气。2月4日正值立春,“将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因为中国人认为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 一、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的悠悠长路 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我们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他意在强调( ) A.文化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B.要从历史发展中认识中国文化C.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D.应明白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B 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