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庖丁解牛》这篇寓言中的“庖丁”一词,多个版本的《庄子》及《辞源》《辞海》等工具书皆注为“厨师”。“厨”谓厨房烹调,“师”为对拥有知识技能者的尊称。释为厨师,既可以指寓言中的厨房技师,也可以在比喻之义上与学问艺术的“大师”接轨。在这个意义上,该注释可谓顺理成章。 然而该寓言中“庖丁”所展示的分明是宰割牛体的技艺活动,而完全未及厨房烹调之事。牛为庞然大物,对其宰割的活动也显然不宜在厨房内进行。至少就该寓言的叙事而言,“庖丁”之义更接近现代汉语的“屠夫”。 唐代成玄英疏“庖丁”曰:“谓掌厨丁役之人,今之供膳是也。”其中“丁役”指为官府服劳役的壮丁,可见成玄英疏的意思是说,庖丁是为官府承担厨房供膳职事的劳役者。现代注本与辞书多以“厨师”解释“庖丁”,所据当主要是成玄英之疏。然而成玄英之疏可疑,因为“掌厨”与“供膳”令人想到的首先和主要是厨房烹饪工作,而与宰割牛体等牲畜动物并无直接关系。 当代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庖丁”,其义指宰割用的刀具;而日语的汉字词汇多源自古汉语,这也印证了先秦“庖丁”所从事的劳役主要是宰割牲畜动物。 事实上,整篇“庖丁解牛”故事的叙述也完全没有提到厨房烹调意义上的“供膳”之事。“庖丁”之“丁”指丁役,丁役者,既指园丁、畦丁之类从事具体役事之“丁”,也指仆役、役夫等供人使“役”者,所以,“庖丁”应是指直接从事宰割牲畜动物的劳役者,而且是社会底层的劳役者。 “庖丁”不是官,因而与“庖人”或“庖正”这类担任官职者不同;“庖丁”的劳役不是在厨房内烹调,因而与“膳夫”之类职事也不同。“庖丁”之所以被成玄英疏为“掌厨丁役之人”,而非宰割牲畜之丁役,原因在于需要强调其“技艺高超”,否则该寓言的“比喻”之义就没有根基。 从观赏庖丁解牛的文惠君开始,古代人就已经形成一种社会性观念,即认为宰割牲畜的劳动并不需要特别技艺。这种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即便在庖丁的高超技艺打破它后,后人注解该寓言时依然习惯于将他视为一名厨房内供膳的“厨师”,而不是擅长宰割牲畜之技能的“庖师”。 (取材于陆晓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最早对《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作解的是唐代成玄英。《庄子·养生主》成玄英疏:“庖丁,谓掌厨丁役之人,今之供膳是也。亦言:丁,名也。”又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释曰:“庖丁,庖人,丁其名也。”清代宣颖《南华经解》依从陆德明注曰:“庖人名丁。” 现代学者释“庖丁”,基本上从以上古注,但稍有不同。如曹础基《庄子浅注》:“庖丁,厨工。”厨工即厨师或帮厨者。曹础基此解乃据成玄英,即将“庖丁”释为“掌厨丁役之人”,“丁”并非人名。又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庖丁:一说名叫丁的庖人,一说掌厨丁役之人。”诸如此类的注解尚有很多,兹不赘言。 综合以上各家对“庖丁”的识读,理解有所不同,可归纳为两种观点:1.庖丁意为厨师,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2.庖丁指“掌厨丁役之人”,“丁”非人名,而是指从事某些专门职业或者说某种劳动的人,如同园丁、家丁、乡丁等。除了这两种观点,是否还有其他解释呢? 笔者认为,“庖”是厨师,这点并无疑义;但“丁”不是人名,也不是指从事某些专门职业或者说某种劳动的人,而是指姓氏。“庖丁”意为姓丁的厨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者屡见不鲜。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人,因为有姓无名,史书记载他们的事迹,其称谓往往采用“职业(特长)+姓氏”的形式,“庖丁”(厨师丁)即属此类。为佐证此说,下面再略举几例:“师襄”是姓襄的音乐大师,“优孟”是姓孟的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