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江西省高三下学期4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宗法制对政治制度的直接影响在不断减弱,但基于宗法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却未曾被削弱,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封建帝制皇权的日益加强,而得到了强化。”材料认为宗法制() A.随时间推移而强化B.是帝制的组成部分 C.长期影响中国社会D.左右古代道德观念 2.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理论出现了失误B.没有恢复西周分封制 C.秦实行暴政丧失民心D.统一六国时机不成熟 3.史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西晋末年内迁的少数民族虽然造成了战乱,但也以游牧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他意在强调当时() A.少数民族相比汉族更具活力B.中华民族在冲突、交融中进步 C.游牧文明较农耕文明占优势D.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西晋灭亡 4.下表反映了宋初科举制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 统治者 主张 宋太祖 “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 宋太宗 “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收罗之路”,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A.首创武举和殿试制度B.考试内容进行了调整 C.取士资格进一步放宽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 5.明朝名义上废除了行省制,但在省一级,元代行省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分掌行政、财政、司法及军事。到了中后期,又在三司之上设总督、巡抚,布政、按察等隶属其下。这一变化体现出() A.地方行政效率的降低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动态调整 C.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D.元代行省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6.据陈代卿《庚申畿辅纪变略》对咸丰帝出逃之事的记述:“旬日之间,所见所闻,可愕可笑者,不知凡几,真奇变也。”另据赘漫野叟《庚申夷氛纪略》记述:“予昔见浙东之兵,未尝与夷人战,风闻辄逃,心痛恨之。不料此种情形,复见于今日。若论误国之罪,今更胜于昔也。可哀哉!可恨哉!”这反映出二者() A.斗争精神的高涨B.媚外观念的凸显 C.自强思想的萌发D.忧患意识的增强 7.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A.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B.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D.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8.下面是安徽省博物院的展厅里陈列的三封红色家书的部分内容。这些家书() 信件 内容节选 第一封 父母方面,以为(我)病逝可矣,不必感伤...廿五年来,于社会无微功,然亦无愧!民国十七年九月书于南京卫戍司令部看守所中。 第二封 使汝含悲退去,将来出笼至蜀工作,定有可望。如未遂志,为党光荣,何足叹惜!民国二十年安庆书。 第三封 儿来信无别,问候大人、家庭......今有敌人消灭以后,我六安赤区很受欢迎......我在红四军......当战士。书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六安。 A.体现出革命烈士深厚的家国情怀B.充分宣扬了抗日反蒋的斗争精神 C.坚定了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信念D.折射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性 9.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在当时《人民日报》关于扫盲运动的报道中,“人民”“卫国”“翻身”“改命”等词语频繁出现。由此可见,当时的扫盲运动() A.旨在鼓舞士气取得战争胜利B.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C.推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