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2025.0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来,四川省盐源县老龙头墓地遗址的发掘为世人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古代青铜文化。该文化具有浓厚的多元性特征,其受到了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国北方青铜文化、西戌文化、中原文化、镇文化、镇西青铜文化乃至东南亚地区青铜文化等文化的多重影响。据此可知,该遗址 A.表明了早期国家雏形形成 B.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心辐射 C.实证了古代族群交往交流 D.反映了盐源文化传播广泛 2.子路问政,孔子答“必也正名乎!”孔子将“正名”放在为政首位,合理的解释是 A.辩正礼制等级,规范社会秩序 B.迎合政治需要,提高儒学声誉 C.推广学校教育,选拔政治人才 D.整理文化典籍,恢复文化传统 3.下面为先秦部分著作引用《论语》中语句次数的统计图(单位:次)。这一现象 A.表明儒家居各学派中心地位 B.利于构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C.反映出当时政治统一的趋势 D.体现出诸子思想的传承及联系 4.如图为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及铭文,器物的主人是第一代晋侯燮父,它以仁立回首的凤鸟为造型,构思奇特,制作精细,器物铸铭为“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该文物可用来研究 A.商周存在尊崇妇女的习俗 B.晋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C.东周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D.西周青铜艺术和祭祀文化 5.唐中后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仁义”是“道”的核心内涵。他还强调“文以明道”,并谋求文学创作主体与圣贤之“道”在木源上的一致性,使“文”与“道”二者和谐相融。上述思想 A.着力于批判空洞浮华的文风 B.体现了润色王道的目的 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发展 6.有学者认为,“北宋一代,是儒家学者们的觉醒时期,当时绝大部分儒学家们,不再只是拘守着儒家旧有的思想壁垒,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使儒家学派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这一“觉醒” A.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充实 B.旨在否定佛老思想 C.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 D.重建了个人价值观 7.下图为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诸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 A.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B.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 D.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8.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反映了当时 A.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 B.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 D.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 9.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一是重视伦理道德;二是从仁义出发,强调集体利益,促进人与人、阶级与阶级、国与国之间平等和谐相处;三是主张“和为贵”,提倡“和而不同”“有容乃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传统文化的现实应用 B.伦理道德是传统价值观的精华 C.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并未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D.中国是和谐共处观念的发源地 10.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等都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观察如图,下列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与其产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确的是 A.①卡尔纳克神庙 B.②《汉谟拉比法典》 C.③《天方夜谭》 D.④那尔迈调色板 11.在中亚兴都库什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