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说“木叶” 林庚 秋 壹 导入新课 暮春见木叶 木叶含青浅,疏枝曳碧烟。 春深无滞色,风起自翩然。 树叶赋春 树叶凝新翠,盈盈裁碧裳。 莺啼梳晓露,滴落一春凉。 AI赋诗 诗歌语言是精妙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因此,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不能单单凭借概念。 秋 贰 知人论世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诗歌作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林庚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如何快速阅读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问题引领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梳理全文思路 “木叶”是诗人钟爱的艺术形象,关键在一个“木”字。 秋 叁 文本研讨 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圈出意象,分析季节和意境,汇总信息,填写表格。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③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④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⑤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⑦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⑧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⑨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⑩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成忆辽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意象 诗句 季节 品味意象的不同意味 木叶 落木 树 叶 黄叶 意象 诗句 季节 品味意象的不同意味 木叶 ①②③④⑤⑩ 秋天 疏朗、空阔、枯黄 落木 秋天 萧索、空旷、苍凉 树 ⑥⑦ 春天 浓密、高大、郁郁苍苍 叶 ⑧⑨ 春夏 繁密、饱满、水润 黄叶 秋天 冷清、寂静 重点品读 1.品读吴均“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诗句 意象 特点 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重点品读 1.品读吴均“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诗句 意象 特点 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木 空阔 叶子越来越少, “落木千山” 的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