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 学 之道 《礼记》 思考 这里的“大学之道”指的是高等院校里的教育吗? 你觉得它跟现代的“大学”有何不同? 古代的大学 “大学”,相对于“小学”。 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 “小学”学习的内容更多是立足社会所需要的生存和生活技能,而大学则在于道德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指自我提升,也包括影响别人,对社会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使整个社会都能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 四书指的是以下哪几本书? 其中哪本是四书之首?( ) A.《春秋》 B.《大学》 C.《孟子》 D.《老子》 E.《中庸》 F.《论语》 G.《墨子》 文学常识 大学之道 诵读第一段,梳理文脉 在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定 静 安 虑 三纲 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①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亲近民众。 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⑥静:心不妄动 ⑦安:性情安和 ⑧虑:思虑精详 ⑨得:处事合宜 ⑩本末: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道:规律 大学之道 诵读第一段,梳理文脉 在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明德”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却可能被外因所蒙蔽、遮掩;因此,“明明德”,就是把人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关乎自身的修养。 “亲民”就是由己推人,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还要影响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使其成为新民。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高度理想化)。 治国 齐家 平天下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八目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庶人:指平民百姓。 ⑦壹是:一律,一概。 ⑧本:根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治国 齐家 平天下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八目 请你观察这一串词,提出几个问题,并试着与同学讨论回答 1.为什么治国要先齐家? 家国同质同构“家天下” 2. 何为“修身为本”?而修身要做到什么? 致知格物 正心诚意 3.解释一下这四个词在儒家文化里的意味。 正心:摈弃外界干扰,专心致志 诚意: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慎独) 格物: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 致知:理性认识万物运行规律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目及其关系 目的 基础 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 完善个体的 各项细则 请同学们综合全篇内容, 列一个提纲体现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三纲八目 谢 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