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1354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5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23995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1,2024-2025,必修,统编,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文本助读 作者简介 敢触天威的谏臣———魏征 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且多被采纳。 作品 著有《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主编《群书治要》。 评价 时称“良史”。《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作品背景 唐太宗即位初期,以隋朝的暴政为戒,励精图治,听取劝谏,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此外还有责罚偏严,时有轻重;用人欠当,远贤近佞的问题等。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关链接 鹞死怀中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太宗在《答魏征手诏》中言:“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亦康哉良哉。独惭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 相关常识 疏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在古代,臣子向君主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等,其功能各不相同:“章”用来谢恩;“奏”用来弹劾,即揭发控告别人;“表”用来陈情请求;“议”用来提出异议;“疏”用于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 学习活动二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句。 生长 疏通 稳固 指极愚昧无知的人 明智的人 掌握 天地间 推崇 福禄 行节俭 保持 克制 所有的 重大 深深的忧虑 能够 大概 实现了志愿 看不起别人 至亲骨肉 督察 威吓 苟且 戒慎 忽视 做国君的人 如果 兴建 谦虚 田猎 慎 臣下 斥退 光大 选拔 广布 效力 出游 垂衣拱手 教化 管理 亏损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第1段的论点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 2.填空。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比兴手法,以“树木”为比兴之物,引出治国与德义之间关系的两句话:“         ,          。”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要想泉水流得远,就 “         ———;要想国家安宁,就“         ———。 (3)《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固本浚源”为喻推理,从而引出了“         ,         ———的中心论点。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从反面说明帝王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如同 “          ,         ———。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必浚其泉源 必积其德义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请梳理第1段的论证思路。 ①首先正面阐述:使用排比和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德义。 ②其次反面申述:紧扣前面的排比句来申述,继续运用比喻论证,从反面论述,运用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