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1411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任务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179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任务,教学设计,2024-2025
  • cover
《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经典学术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14篇深入浅出的论文,构建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地缘”等一系列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系统地阐释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与文化特征。全书语言虽然平实,但其内涵却非常深刻,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备了文学作品的美感。因此,这本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文本。在教材设计方面,我们以“整本书阅读”为主线,通过梳理概念、分析论证、联系现实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提升学术著作阅读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学情分析 1. 认知基础: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经验,但是学术著作中涉及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框架,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 思维特点: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是他们对于“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等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迁移能力相对较弱。 3. 学习需求:学生需要突破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掌握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同时,他们也需要通过乡土文化来理解当代社会现象,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目标 一、思维发展与逻辑建构 1. 通过概念辨析与思维导图绘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差序格局”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 2. 分析费孝通先生在对比论证、案例论证等学术写作手法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构起学术著作阅读的理性思维框架。 二、文化理解与批判性思考 1. 探究乡土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视角。 2. 联系“中国式人情关系”、“乡村振兴政策”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反思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三、语言运用与学术表达 1. 通过学习学术著作的精准语言表达,指导学生撰写内容提要与评述性读书报告。 2. 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训练学生将学术观点进行口语化表达与逻辑化输出。 重难点分析 重点:在深入研究和理解相关学术领域时,我们应当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 核心概念体系的构建是理解任何学术领域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在社会学研究中,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地缘等概念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 2. 学术论证逻辑的分析对于提升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例证法等方法,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 难点: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性的难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1. 抽象概念具象化迁移是一个难点,例如如何将“差序格局”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并用它来解释现代社会中的“熟人社会”现象。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冲突的辩证分析也是一个难点,例如探讨“无讼”这一传统理念在当代法治社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破题导入———从“乡土”到“中国” 情境导入: 1. 短视频观察: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段(村民集体制作腊肉场景),提问:“为什么乡土社会强调‘一家有肉百家香’?” 2. 热点话题讨论:展示“春节返乡潮”数据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对‘老家’有强烈归属感?” 任务一:初探乡土性 1. 概念速写:分组绘制“我心中的乡土社会”思维导图,标注关键词(如土地、家族、习俗)。 2. 文本印证:速读《乡土本色》,对比费孝通的“土气”定义与学生初绘导图的异同,修正认知偏差。 > 示例问题:费孝通说“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与现代城市“地铁族”的生活有何反差? 第二课时:概念解码———差序格局的波纹效应 情境导入: 1. 语言现象分析:对比中英文亲属称谓(如“堂姐”vs.“cousin”),提问:“为什么中文亲属称谓更复杂?” 2. 生活案例迁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