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1479

9.《说“木叶”》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20603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林庚 教学目标 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培养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关于作者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论点“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 自主阅读,划关键句,理清思路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关键句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 理清思路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第2段:提出古诗中“树”“叶”“木叶”,后来又发展为用“落木”,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关键句 理清思路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外形)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5段:提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分析“木”与“树”的暗示性,解释“木”暗示“落叶”的原因。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6段:比较“木叶”与“树叶”“落叶”“黄叶”“落木”的不同,说明“木”的二个艺术特征:“木”有微黄、干燥之感(色泽) 关键句 理清思路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自主阅读,划关键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3段): “木叶”形象为诗人钟爱关键在于“木”字。(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7段):“木叶”与“树叶”一字不同,艺术形象相差千里。(解决问题) 研究探讨 1.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第四段 第五段 午阴嘉树清圆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第六段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段意: 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一字不同,艺术形象相差千里。 第七段 意象 时节(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 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密密层层 浓荫满地 枯黄 自主阅读四、五、六段 第四段:“木”的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