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2184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6次 大小:358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 AI)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它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化。从自然语言处理到机器学习,AI已渗透至医疗、教育、军事等领域。例如,AI驱动的医疗机器人能精准执行微创手术,纳米机器人可靶向杀死癌细胞;在教育领域,智能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为每个学生定制学习路径,甚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使《悲惨世界》的巴黎街景跃然眼前。牛津大学研究显示,AI在数据分析和重复性任务中的效率远超人类,错误率仅0.1%,显著提升了生产力。 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亦随之显现。霍金曾警告,若 AI突破“奇点”实现自主思考,可能威胁人类文明存续。虽然科幻作品中的“奥创”式灾难是虚构的,但AI算法黑箱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已引起科学界警惕。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因数据偏差导致误判,或金融算法加剧市场波动,均暴露技术赋能的脆弱性。苹果公司CEO库克指出:“我担忧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当AI以效率至上原则重塑社会规则时,人类可能陷入“工具理性”的异化。社交媒体算法推荐机制催生“信息茧房”,削弱批判性思维;职场中AI绩效评估系统将人简化为数据节点,消解个体独特性。更严峻的是,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模糊了战争伦理边界,自主武器系统可能脱离人类道德约束,酿成不可逆的灾难。 德国学者狄尔泰曾对“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进行理性区分,强调人文学科关乎着精神世界的构建———如何理解苦难、诠释爱恨、抉择善恶。人文学科这些命题无法被算法量化,正如《简 爱》中女性独立精神的诠释,《定风波》中苏轼的豁达境界,文学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观传递始终是 AI难以企及的领域。对此,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给我们提供了启示:技术应服务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非异化为目的本身。 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首先应当从反思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开始,并在人文教育中贯彻人的主体性和独创性原则。 在人文教育领域, AI既带来机遇亦提出挑战。智能工具可辅助文本分析,如对比《红楼梦》不同译本的文化差异;AI批改系统能即时反馈写作问题,提升教学效率。但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调查显示,63%的高中生使用AI完成作文框架搭建,导致文本同质化:浙江大学教授翟业军指出,部分学生讨论文学时“观点全面却无洞见”,沦为AI的复读机。对此、教育界正探索“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西湖大学张德明教授提出,人文教育的核心应是“提问、辨析、重建”,而非知识灌输。例如,在分析《1984》时,学生需跳出AI提供的主题归纳,反思极权主义与当代科技监控的关联;通过角色扮演与AI对话“安娜 卡列尼娜”,探讨道德困境中的个体选择。此类训练旨在强化人文思辨力,抵御算法对思维的扁平化侵蚀。 梁思成曾警示“半人时代”危机———科技与人文割裂将造就“空心人”与“边缘人”。 AI时代,这一警示更具现实意义。人文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完整的人”。通过研读历史,学生理解文明兴衰的复杂因果;通过哲学思辨,构建个体价值观;通过文学共情,培育对他人苦难的感知力。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人工智能既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又存在着隐患,我们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时又要时刻保持独立思考,创建人机协同的文明新范式。历史的经验表明,技术革命总伴随阵痛,但人类终将找到平衡点。照相机诞生后,绘画艺术转向印象派,反而拓宽表现维度。 AI时代亦需类似智慧:既拥抱技术红利,又保持人类深度思维,守护人类文明。 (摘编自《人工智能:技术狂飙下的文明反思与坚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牛津大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