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这首广为传唱的《爱我中华》,是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石榴花开,同心筑梦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单元梳理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及地图史料,自主学习,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小组讨论,说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背景,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体会其不仅是指导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3.通过阅读教材及地方史史料,合作探究,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举措,分析现代民族政策的伟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录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之路 ———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中华民族的觉醒之路 ———近代中华民族的耻辱与崛起 三、中华民族的凝聚之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之路 ———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 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的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 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原意为中原地区,秦统一后,“中国”地域已经扩展。 “中华”虽然也有“中国”的意思,但是已经超越地理概念,更多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同一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城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不以血统言,可决之也。故欲知中华民族为何等民族,则于其民族命名之顷,而已含定义于其中。 ———杨度《金铁主义说》 “中华民族”是自秦以来伴随中国疆域的不断拓展,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具有同一心理认同感的“民族群体”。 民族交融 以汉族为核心 多元一体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各具个性 秦汉隋唐: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及融合 宋元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中华民族的觉醒之路 ———近代中华民族的耻辱与崛起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她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被侵略被掠夺的耻辱印记。 “民族弱则文物失, 国运强则文化兴。” “镇远”舰是清朝海军北洋舰队主力铁甲战列舰之一,在威海保卫战中被日军俘获,后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服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被拆解,1947年回到祖国。“镇远”舰铁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