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1:中国古代的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战国 萌芽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秦朝 建立 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 巩固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推行尊崇儒术,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隋唐 完善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北宋 加强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 发展 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和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统辖 明朝 强化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东厂监察官民。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清朝 强化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方面提倡尊孔读经。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大兴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时期 制度 内容 西周 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②内容: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遣。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③作用:控制了地方,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战国 秦国县制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秦朝 郡县制 地方设郡、县二级行政机构,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元朝 行省制度 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地方设置十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三)科举制的发展 时期 阶段 具体表现 隋朝 创立 隋文帝 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唐朝 完善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 创立殿试、武举制度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宋朝 发展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 衰落 八股取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线索2:中国古代的经济 (一)农业 类别 时期 概况 作物 北宋 由越南传入占城稻 明代 从国外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工具 先秦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汉朝 铁农具发展,铁犁和牛耕在黄河流域普遍推广使用 经济 重心 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得到开发 两宋 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