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分层训练(四) 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其钱谷”对应的是集中地方财权。经济上,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选C项。] 2.A [根据题干“唐、宋两朝时期,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导致‘宁为百夫长’到‘惟有读书高’”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采取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A项正确。] 3.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由小明同学的读书笔记可以判断出他学习的朝代是宋朝,A项正确;“交子”出现于宋朝,不是宋朝后面的元朝和明朝,排除B、C两项;清朝设立“广州十三行”管理海外贸易,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和所学知识可知,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故选B项。] 5.C [根据材料“两宋市舶司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是宋朝为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立的,因此图示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纸币的大量发行与市舶司收入无关,排除B项;商标广告的出现说的是宋代商业的发展,与市舶司收入无关,排除D项。] 6.B [根据“两宋时期赋税比较表”可知,南宋时,南方赋税远远高于北方,说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B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方经济开始走向没落”说法不准确,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不代表北方经济的没落,排除C项;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但题干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7.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故选B项。] 8.D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建立郡县制,排除B项;隋唐时期创立并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 9.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B项正确;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排除A项;明朝时期设置锦衣卫,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0.B [根据题干“孔庙”“太庙”“社稷坛”等信息可知,这些都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借助儒学来维护其统治地位,B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坊和市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元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非城市布局规划,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中“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等内容可知,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这得益于元朝统一后的人口流动,B项正确。] 12.D [根据题干“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他一生力主抗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项正确;苏轼是豪放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