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14《驿路梨花》教材解读 《驿路梨花》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教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军旅作家彭荆风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哀牢山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本单元主题为“修身正己”(传统美德),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初识“梨花”明内容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的故事情节同样可以分成四部分:开端———傍晚时分,“我”和老余在哀牢山深处发现了一间小茅屋,走累了的我们决定在这里过夜;发展———瑶族老人来送粮食,我们错把他认做小茅屋的主人;高潮———我们和瑶族老人错把哈尼小姑娘认做小茅屋的主人;结———我们终于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原来是解放军建造的。贯穿始终的,是无处不在的“梨花”,是美丽的“驿路”风光,是“处处开”的美好人性。 1.无数不在的“梨花”———多重象征的承载主体 自然梨花是美的希望。当“我”和老余在山间行走,感到疲倦的时候,老余的那句“看,梨花!”不仅消除了疲倦,还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于是,当山间凉凉的风吹到脸上,当洁白的梨花花瓣落在“我们”肩头,当淡淡的梨花香气把我们包围的时候,我们就走进了清新柔美、充满诗意的边疆环境。 姑娘梨花是善的化身。“我”和老余走进小茅屋,意外邂逅了送米的的瑶族老人才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她为了方便过路人“搭建了”这座小茅屋,她照料小茅屋、传递雷锋精神的行为,使“梨花”成为助人为乐、淳朴善良的象征,这样的她,心灵如梨花一般纯白,景与人不经意间融为了一体。 梦中梨花是幻的安宁。那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自然界美丽的梨花与善良的梨花姑娘融为一体,营造了亦真亦幻的唯美梦境,梨花之美与哈尼小姑娘之美巧妙融合,使“梨花”景物具有了“梨花”姑娘的人性,又使“梨花”姑娘具有了“梨花”景物的物性。 精神梨花是精神的传承。文章终了,谜底揭开,是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解放军战士离开后,是梨花姑娘继续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继续接力,当起了小茅屋的主人,后来,那些路过小茅屋的人,无论送米的瑶族老人,还是修葺房屋的“我”和老屋,都是小茅屋的主人,都在传递着雷锋精神。 2.美丽的“驿路”风光———边疆大山的文明共振 “驿路”是边疆与内地的纽带。文中“陡峭山崖间的驿路”暗示其地理险峻,而小茅屋的存在则凸显驿路的人文化成———汉族解放军战士、哈尼族梨花姑娘、瑶族老人等不同民族共同维护驿路上的小茅屋,象征驿路打破地域隔阂,成为多元民族共建的精神纽带。驿路上的小茅屋提供“免费食宿”,其规则(“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融合中原礼俗(《礼记》“宾至如归”)与边疆智慧(就地取材的生存哲学)。驿路在此成为文化交融的场域,见证汉族“仁义”传统与少数民族淳朴民风的共生。 “驿路”是个体与群体的接力。驿路上小茅屋的建造与维护者(解放军战士、梨花、瑶族老人、“我”等)构成跨越代际的“道德接力赛”。驿路如同一条时间轴线,将上世纪60年代雷锋精神与边疆民族的互助传统串联,证明真正的文明精神能突破时代局限,在驿路上生生不息。文中反复追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最终发现主人是“所有路过并维护它的人”。驿路消解了“主人”的个体性,凸显群体共筑的精神共同体。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