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6666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9118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 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 的美感 。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 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 感基调 。 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 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学习目标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 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 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 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 ·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 其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 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 有《范文正公集》。 走近作者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 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 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 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 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背景资料 文本朗诵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 /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 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 城门紧闭。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 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 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 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 伤时的眼泪。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 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 没 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词句品析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 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 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 “风景” 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 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 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 但是,边塞 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 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 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 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 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 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 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 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 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 “长烟”笼罩, “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 结实的、严阵以待的。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 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 防军人推向画面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