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新城区联盟2025年高三五月历史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文献中,“圣王”的说法频繁出现,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据统计,《墨子》中“圣王”出现122次,《荀子》中“圣王”出现39次,《管子》中“圣王”出现46次,《韩非子》中“圣王”出现8次。这种思潮 A.表明诸子思想逐渐实现合流 B.反映了专制王权强化的趋势 C.契合了重建社会秩序的需求 D.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2.贾思勰编撰《齐民要术》的标准有三:农业及食品加工存储技术属于“资生之业”,要“靡不毕书”;对尚未引进的国外作物仅存其名目;对“商贾之事”和“花草之流”绝不记录。这表明《齐民要术》的社会历史价值是 A.革新传统农业技术 B.倡导农业立国精神 C.推动中外文化交融 D.增益国家粮食安全 3.唐代陆羽《茶经》记载了江北的蕲、黄、寿,江南的常、宣、歙等诸多产茶州郡,国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贩卖茶叶。北方回纥人入朝后“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契丹主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马交换茶叶。这些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B.茶叶成为外贸的大宗商品 C.饮茶之风盛行于全国各地 D.民族贸易激活了国内市场 4.宋初“儒将”泛指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与“恂恂若儒生”的武将。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强调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南宋时期“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宋代“儒将”含义的演变折射出 A.政治形势的变迁 B.崇文抑武政策的贯彻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 5.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南浔镇成为丝织业中心。《南浔丝市行》中写道:“乡农卖丝争赴市……沿门挨户相接连……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繁华富丽压苏杭。”当地也流行一句谚语:“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6.1851年,万国工业品大博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在英国伦敦召开,当时“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参与其中”。清朝朝野士人从赴西游历的官员和商人那里得知有关消息,将其译为“赛奇会”“炫奇会”等,认为其为“炫奇斗异之举者”。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晚清 A.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学东渐潮流的兴起 D.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 7.1913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然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 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 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 8. 1945年8月,《中央日报》刊登了一则电文:“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这表明 A.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B. 国民党试图谋求政治主动 C.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D. 国共两党开启第二次合作 9.毛泽东在1955年提出扫盲教育“分步走”,先学所在合作社“记工时”需要的人名、地名等二三百字,再学更常用的文字和语汇。相应的教材,第一步按各合作社、各地县的实际自己编,进阶的通用课本再由省(市、区)教育机关统一编写。这一做法 ①体现了教育要因地制宜 ②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③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④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需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部分年份的城乡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进行了整理,见下图。这可以用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