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教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军旅作家彭荆风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哀牢山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根据单元导语的要求,本单元主要学习略读,要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体悟并践行其中蕴含的中华美德。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基于此,笔者拟用两课时完成本本课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以“寻茅屋主人 讲茅屋故事”为主题展开,按照“寻茅屋主人”“讲茅屋故事”“续茅屋传奇”的流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粗知故事梗概,把握小说顺序,理解文章的结构特色及妙处。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驿路梨花》中描写梨花和茅屋的优美词句,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能够仿照文中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创作,锻炼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文章情节,剖析作者设置悬念、层层递进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深入挖掘梨花精神的内涵,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探究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效果。 审美鉴赏与创造:带领学生欣赏文中梨花的自然美,以及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所展现的人性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鼓励学生运用绘画、朗诵、写作等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梨花之美和梨花精神之美的理解,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借助文章对善良淳朴民风的描绘,让学生了解雷锋精神在民间的传承与体现,激发传承优秀传统美德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民族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细读课文,赏析语句,分析梨花的多重意蕴。 2.深入研讨,理解主题,探究文章标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 细读课文,赏析语句,分析梨花的多重意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云南边陲的哀牢山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行业,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孩子,历经十几年,用举手之劳让草顶、竹篾、泥墙的小茅屋,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爱的味道。这就是《驿路梨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故事,去感受哀牢山的别样风景。 二、初读,寻茅屋主人 1.现代社会信息如海潮般涌来,知识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这对现代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全面挑战。今天,我们一面观赏迷人的驿路梨花,一面就要学习略读方法,进行略读训练。大家想一想,对于叙事类文本,我们该如何进行略读? 预设——— 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遇到生字词或者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每分钟阅读400字左右,需边读边勾画关键信息。略读时,要要圈画出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做的事情,来帮助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2.速读课文,圈画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以及他们为小茅屋做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谁才是茅屋的主人? 预设———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他们都为小茅屋作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追问:如果你有幸到达这座小屋,你又会为小屋做点什么呢?(设置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小茅屋的主人。) 三、整合,讲茅屋故事 1.按照课文思路复述这个故事。 预设———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