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9951

11.1 过秦论 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257596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1,过秦,课件,3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册 了解作者 贾谊(公元前201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中国中部河南洛阳东北)人,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家,在他十八岁的时侯就以诵诗书而闻名遐迩。文帝即位初期,在吴公的极力推荐下,只有二十多岁的贾谊就做了博士,众博士中他最年轻。由于每次商讨诏令时,他都表现出众,最后终于被升为太中大夫。 了解背景 贾谊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题目解释 过秦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古代议论文 说 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韩愈的《师说》《马说》《爱莲说》。 铭 原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辩 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议 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往往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作名词时,“议”是建议。 疏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臣子给皇帝的奏议,多分条陈述意见。又称奏章或奏议。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百有余年”(有,通“又”)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于是,在这时) “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赢粮而景从”(赢,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流血漂橹”(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因遗策”(因,古:继承;今:遮盖) “西举巴、蜀”(举,古:攻取;今:向上抬) “以致天下之士”(致,古:结交,帮助;今:和) 一词多义 固:“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兵:“……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3 2 1 4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名词作动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