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1928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单元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71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18449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课件,教师,答案,练习,PPT
    第一单元 1.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_____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_____。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_____的教条。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危害相当地大,不可_____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囫囵吞枣 贻害于人 一成不变 等闲视之 B.囫囵吞枣 贻害于人 万古不变 置若罔闻 C.生吞活剥 误人不浅 万古不变 等闲视之 D.生吞活剥 误人不浅 一成不变 置若罔闻 【解析】 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经验、理论等。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儿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形容读书不认真。含贬义。此处指生硬搬用外国学来的东西,应选用“生吞活剥”。贻害于人:给别人留下祸害,使受损害。误人不浅:使别人受到不少的损害。此处指教育中理论和实际分离,不能很好地教给学生真知,耽误了学生,使学生受到损害,不是留下祸害,故应选用“误人不浅”。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万古不变:万世不改变。语境“他们一心向往的”表示是主观愿望,“据说”含有对叙述内容不认同的意思,为突出强调“他们”希望教条永不改变,选用“万古不变”更好。等闲视之:当做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常用于否定。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去过问或不予关心。此处为否定,指不应轻视学风不好带来的相当大的危害,应选用“等闲视之”。 【答案】 C 2.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B.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C.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D.“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这种极坏的作风继续存在着。 【解析】 例句“留声机”比喻某些留学生一切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A项,借代,“希腊”借代西方。B项,把马列主义比作“矢”,把中国革命比作“的”,把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比作“有的放矢”,形象地阐明了学习理论的目的。C项,用“钦差大臣”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盲目发号施令。D项,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盲目发号施令。   【答案】 A 3.画横线的句子是排比句,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 构成:四个句子句式相同,都是“教……的不引导学生研究……”。表达效果:句式整齐,强调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严重情况。 阅读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