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一)课标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属于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感受童年的快乐,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二)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多彩童年”为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念,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教材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 (三)课文解读: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儿童类文本的兴趣较大,这类文本朗朗上口,学生喜爱阅读。学生已经习得了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及审美创造能力得到一步步提高,当我们认识到教材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涵养、浸润后,便要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阶段性体现。这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有相似之处,这为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有的方法也不同。《童年的水墨画》难懂句子的理解,可以借助情境去辅助学生想象,同时,进一步在“水墨画”的美感世界中去体会诗歌的美妙。 三、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墨、染、碎等13个生字,学写墨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能运用读懂内容、想象画面、读出情感的方法学习诗歌。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抓关键字词、展开联想”等多种方法想象画面。 4.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并从诗歌中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1.关注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点,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在指导学生去读出“绿”的特点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用联系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