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4月23日9:00-11:30 时长: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苏轼既是一位艺术天才,又是一位艺术全才,对于当时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诗文书画无不精通,艺术造诣均臻上乘。在长期而全面的艺术活动中,他对于艺术的核心问题有着深切的体会。他提出:“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又指出:“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这两段话中,“艺”可以视为“技”的同义词,都是指艺术创作的技艺、技术或技巧方面的问题。将两段话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概括出“艺道两进”这一命题。 中国艺术哲学奠基于先秦时期,最主要的是孔子和庄子的相关论述。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这几句话精炼地概括了孔子学术与教学思想的中心问题,从中可以体会到孔子对于“道、艺”关系的看法。 “道”在《论语》一书中含义颇多,有时指形而上的宇宙力量(天道),有时指古代帝王的法则、原则(先王之道),有时指方法学说,有时指道理,但这些具体含义又都包含着“道”这一概念的核心内容:一种终极的形而上的力量,即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关于“闻道”、体道的途径,孔子强调了一个“学”字。他的学生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篇)可以视为孔子“学”习理论的纲领。孔子本人“学而不厌”且学无常师,他学习的目的在于“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篇),即通过广泛学习而上达“天道”。 再看“艺”,古代学校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驭)、书、数。朱熹在阐释“六艺”时强调了其中“游戏”的意味:“游”不是殚精竭虑、苦思冥想式地刻苦钻研抽象的哲理,而是用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去对待所学内容,所得到的也是令人愉悦的“趣”,用孔子本人的话就是“乐之”。当达巷党人赞扬孔子博学道艺时,他对学生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执御”即驾车,是“六艺”中较低级者,孔子自谦只会驾车,意在教育学生守约务近,从简单到复杂,从浅近到深奥,又不失“玩物适情”的心境。总之,人能够从娴熟的技艺中得到乐趣,是一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庄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苏轼的思想来源,可谓儒、道、释三家无不浸染,他对于孔子和庄子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他说:“有道有艺。”在苏轼看来,道、艺关系的一种具体呈现形式,就是心、手关系:万物有道,于人类而言,“道”是心灵方面的问题,而将心灵中的体悟通过一定的媒介传达出来,就是技艺手法的问题,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手法做保证,在艺术活动上只能是“心高手低”。 苏轼用一个寓言故事《日喻》来说明“道”与“艺”的关系。《日喻》讲,一个天生的盲人想知道太阳是什么,但是,通过别人的介绍,他竟然误认为太阳像钟、甚至像管乐器。对此,苏轼感慨道:“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也就是,像盲人一样盲目地“求道”,只依靠间接经验,毫无自身的磨练与实践,必然犯像盲人那样可笑的错误。《日喻》传达的核心思想在于,绝对不能将“求道”想象为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