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20904

江西省新余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信息押题卷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28268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西省,押题卷,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2025届高三信息押题卷(三)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解析】B项“因其自身文化的弹性与多元”错,“弹性与多元”不是士大夫本身的文化特点,原文为“而且文化 的弹性和多元也维系了其自身作为一个阶层的平衡感”。 2B【解析】B项“对上海代表的城市文化爱恨交加,安贫乐道的观念发生颠覆”错,歪曲文意,于文无据,由原文 “表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与“传统士人的安贫乐道和择善固执也成了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学究气,两者构成 的紧张和撕裂就导致知识人对于城市和自身的双重否定和批判”可知选项错误。 3.A【解析】A项阐述的是中国传统精英因其其有的稳定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力量而表现出的“文化比政治更有价 值”的特质,与“新知识人”的“沉浮”没有直接关联。 4.(1)成语运用:如第④段中,作者用“弃若敝屣”“囫囵吞枣”“无济于事”“种瓜得豆”等成语生动地表达了新知识人 对待中国传统与西方科学的不同态度及后果。(2)比喻的运用。如第⑥段作者用“旧屋已拆,新房未成,两头不 到岸,上下相隔离”比喻新知识人与社会的隔绝,生动地再现了新知识人的窘境;第⑧段,作者以“三峡一般峰回 路转,步步惊心”比喻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人转型的痛苦复杂、曲折沉浮,精当传神。 (评分参考:每个方面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5.①材料一从宏观上剖析了因清末科举制度废置而导致的士大夫群体的嬗变和对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士大夫群 体由中国社会最稳定的力量激变成最不稳定的力量:其在被边缘化的同时,又依托新式媒体,学堂等获得了在传 统中国不具备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新知识人;随着士人样体趋向分崩离析,新知识人呈现出一种极为悖谬的生存 状态和思想形态。②材料二则从考官、命题及文风三个微观视角,其体分析了科举制度的重要载体一八股文 在经学流变的大背景下的变化及真相,从而呈现出明代八股文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评分参考:每点3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6.B【解析】B项“是对大青山作为地理位置与人文地标作用的形象描写”错,由原文“大青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让 南北两边显现出迥然不同的景象”可知,两处引用是对大青山地理位置的诠释。 7C【解析】C项“表达对当下的忧思”错,于文无据,由原文可知,“老榆树”和天上的云一样,都象征着永恒。 8①“山外青山”指大青山既是狭义上的阴山,也是文化意义上的阴山;②“山外青山”是一道分开南北的天然屏障, 包括地理分水岭、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风云际会和战争史的演绎场、边塞文化的地标等;③“山外青 山”指大青山作为中国几千年宏大历史叙事中的边塞美学意象,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与象征意义;④“山外青山” 指大青山遮敲了其自然属性而成为与历史紧密共生的时间存在。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9.①“救勒歌”是以大青山山里山外进与退、战与和、劫掠与征讨、壁垒与通道等历史背景产生的游牧民族的悲歌, 是与大青山历史紧密联系的文化意象:②斛律金以鲜卑语演唱的《敕勒歌》曲调苍凉雄阔,与鲜卑族的坎坷命运 契合,令其“哀感流涕”;③《敕勒歌》的大美流传与北齐短短二十七年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对大青山存在昙 花一现王朝的思考:④与中原政权“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不教胡马度阴山”和魂萦梦牵、无不掩面的匈奴人等 相反相辅,构成大青山厚重历史的有机部分:⑤与对敕勒川(武川)、老榆树的描写前后呼应,共同赋予大青山以 丰厚的历史底蕴:⑥能引发读者对人与山古老深刻的依存关系、雄阔的历史画卷与卑微的历史存在关系的思考, 升华文章主题与意境。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10.CEF【解析】“其说盖出于仲尼”意思是这种说法大概出自孔子,语义完整,故C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