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水和溶液 1.水的电解实验 简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如果实验时正负极端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小于1:2,原因可能是:氧气的溶解性比氢的大;或氧气可能和金属电极发生反应。水中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2.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①吸附沉淀,加入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悬浮杂质,使之沉降。 ②吸附:常用的吸附剂如活性炭、木炭等(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吸附色素和异味等可溶性杂质。 ③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④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 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3.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①硬水鉴别方法:加入等量的肥皂水,出现浮渣较多、泡沫较少现象的是硬水,出现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现象的是软水。 ②硬水软化的方法:在实验室采用蒸馏的方法、生活中采用煮沸的方法。 4.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5. 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在溶剂中可以以分子、离子的形式存在。 6. 溶解时的能量变化: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7. 不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温度降低:NH4NO3 ;温度升高: CaO、NaOH、浓硫酸;温度不变:NaCl 8. 一种物质加入到水中,若能与水发生反应,则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9. 浊液:不均一,不稳定 (1)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2) 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3) 浊液的应用: 悬浊液:“钡餐”BaSO4胃肠病检查;石灰乳Ca(OH)2浊液。 乳浊液:农药。 10. 乳化作用:乳浊液→稳定的乳浊液。 常见的乳化剂:洗洁精 汽油去污、热饱和碳酸钠溶液去污不属于乳化作用! 11. 溶液的分类: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称为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称为这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饱和/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对某种物质而言。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填写“一定”“不一定”“一定不”) 同一温度下,含有相同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一定比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小。 12. 溶解性: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不溶是相对的,溶解是绝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以作为溶质,不溶于水的液体也可能可以溶解于其它液体,如碘可以溶解于酒精 13.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剂性质、溶质性质、温度 14. 固体物质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 ) 。 ①四要素:温度、100g水、饱和状态、质量 ②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5.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一体积水中达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溶剂/溶质的性质、压强 、温度 16.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在此温度下为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溶液在此温度下为过饱和溶液(不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