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外国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重音和停顿。 2.初步了解“象征”手法;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重点) 3.感悟作者对路的选择的思考,讨论该如何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感受诗韵 读准节奏 任务三 品读诗歌 领悟诗意 任务四 分析讨论 问题释疑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接龙游戏: 规则:学生用“假如我选了_____,就会_____,但_____”句式造句,内容需结合校园生活 如:假如我选了上课偷吃辣条,就会收获同桌的崇拜,但被教导主任请去“喝茶”!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 选择就像拆盲盒,拆完别后悔,毕竟———盲盒不能退!”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了解作者】 姓名: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籍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身份:美国诗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作品:《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等。 【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卷网-1987年版)。顾子欣译。略有改动。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字音字形】 读准字音 解释词意 任务二 感受诗韵 读准节奏 1.听读,感受诗歌韵律美,并划分朗读节奏。 2.教师朗诵诗歌,学生边听边按照范读划分朗读节奏,并与自己划分的节奏进行对比。 播放音频 诗歌的每一节都押韵,一节一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音乐和谐之美。 任务三 品读诗歌 领悟诗意 思考以下问题: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2、怎样理解题目中“路”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3、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①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面对选择,陷入沉思…… ②写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③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误而难以回头。 ④写诗人遥想未来:未选择的路或许更好……但现实无法回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怎样理解题目中“路”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小贴士】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3.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任务四 分析讨论 问题释疑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2.如何理解“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3. 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4、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5.人既然写了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却把诗题和重点定为“未选择的路”?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应该像诗人一样清醒而理智地知道: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