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听到李白这两句诗,脑海中便会浮现黄河雄壮磅礴、奔腾不息的模样,最能集中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 视频:壶口瀑布 现代作家梁衡说: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壶口瀑布记》 新课导入 壶口瀑布 梁衡 壶口瀑布 梁衡 梁衡 梁衡,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他的每一篇作品都用心、尽情、达意,不会因了一点点小感触便落笔,尽管表达的是真情真心,但不是信马由缰、不加剪裁地纵情、滥情。其文如同陈年佳酿,经时间、心灵的细致滋润,慢慢酿造而出。” 作者简介 铸成 告诫 推搡 霎时 驰骋 潺潺 雾霭 漩涡 寒噤 迂回 汩汩 湿漉漉 震耳欲聋 怒不可遏 前呼后拥 zhù chéng gào jiè tuī sǎng:推来推去 shà shí :极短的时间;忽然之间 chí chěng chán chán xuán wō hán 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gǔ gǔ: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wù ǎi yū huí shī lù lù zhèn ěr yù lóng: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nù bù kě 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qián hū hòu yōng: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字词把握 作者开篇即言“我曾两次到过那里”。这两次观壶口瀑布,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阅读文章,完成表格,明两次观瀑之别。 第一次 第二次 观景时间 观景位置 观景视角 景观特点 阅读课文,把握文脉 第一次 第二次 观景时间 观景位置 观景视角 景观特点 雨季 枯水季 河滩 沟底———河心(重点) 俯视(急急吸去的水流) 1.俯视(看“龙槽”) 2.仰视(向上游看去河面) 3.视线由上而下(河水跌入“龙槽”,跌得粉碎) 4.视线由下而上(沟底升起彩虹,直抵青山) 5.平视(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河水) 6.俯视(脚下的石) 一锅正沸着的水;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水汽扑面,涛声震耳 龙槽:突然凹陷,深不可测———奇 河面:河面宽阔,波涛汹涌,排山倒海———壮 龙槽:势不可挡,跌得粉碎,凝重猛烈———险 龙槽两边:水千姿百态,水雾弥漫———多姿多彩 脚下的石:被水冲刷,千疮百孔,沟坑遍布 所至 (游踪) 所见 定点观察变换视角 阅读课文,把握文脉 由有所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行至某处,观其景色,往往会产生一些独特的感受,这也是游记的第三要素: 所感 游记,即记叙旅途见闻为主的文章。 游记三要素: 游踪,可以是实录游程,也可是视角变化。(线索,骨骼) 所至 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主体,血肉) 所见 游记 阅读课文,把握文脉 1.请分别勾画文中两次去壶口瀑布时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提示】游记的“所感”包括:观景时的直接体验感觉;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或进行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缘景求理,以形传神 (1)第一次: 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2)第二次: A.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B.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C.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D.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