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25947

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391359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季羡林 了解作者,积累“笼统”“毅然”“迷途知返”等常考词语。 理解“有为”与“有不为”的含义,掌握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重点)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行文思路。(重点)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在人生道路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难点) 学习目标 文学常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其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看法、态度的材料(包括事实和道理),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 文学常识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引论) 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本论) 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结论) 文体知识铺垫 文体知识铺垫 论证 论证 定义: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①名人言论、道理、古语、谚语、俗语等。 ②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有揭示,如“某某曾说过”等。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将×××和×××加以比较,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举出×××的例子来论证×××的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引用×××的话来论证×××的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把×××(论点)比作×××(喻体)来展开论证,使论点更加鲜明生动。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定义 定义 作用 作用 1911年 - 2009年 季羡林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bū),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 作者介绍 读读写写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 毅然(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烦琐( ) 虏(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 只有xī一个读音。 zhū èr kuò chěnɡ yì suǒ lǔ dī kuì xī lǒnɡ 意为“变节,背叛”。 cái 字词积累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不可收拾 迷途知返 浪子回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闭着眼睛养神。养神,指保持身心平静,以消除疲劳。 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原指事物无法归类整顿,后借指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含贬义。 略读全文,提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是“为”。 是“有为”。 中心论点: “做” 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 是“有不为”。 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整体感知 1.略读全文,概括出此文的主要观点,厘清说理思路。 第一部分 具体解释“为”与“不为”的含义。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7段 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善恶是有大小之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