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26300

4.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09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194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4.4.1,流动,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人教
  • cover
“流动的组织 ——— 血液” 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流动的组织 ——— 血液 授课人 XXX 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生活中受伤流血、体检抽血等现象有感性认识,但缺乏对血液成分的系统认知。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要通过直观实验、角色扮演等具象化活动理解微观的血细胞功能。学生具备初步的小组合作能力,适合通过动手实践、互动交流突破 “血液成分分工协作” 的理解难点。 三、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科学思维 1. 能说出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分析红细胞(双凹圆盘状、含血红蛋白)、白细胞(有细胞核、可变形)、血小板(形状不规则)的形态与功能的适应性关系2. 建立 “结构决定功能 — 功能体现作用” 的逻辑思维模型 探究实践 1. 通过观察血液分层实验、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提升观察能力和记录分析能力2. 参与角色扮演、卡片分类等活动,增强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命观念 1. 理解血液作为流动组织的整体性,认同血浆与血细胞分工协作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学观念2. 形成 “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基本观念 态度责任 1. 关注贫血、发炎等血液相关健康问题,理解血常规化验单的意义2. 养成合理饮食(如补铁预防贫血)、关注自身健康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功能2. 血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如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防御病菌、血小板止血凝血) 教学难点 1. 理解血液各成分如何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运输、防御、保护等功能2.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中常见指标(RBC、WBC、PLT、Hb)的临床意义 五、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卡片分类法 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4 人一组),结合自主探究与分工协作 教学媒体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加抗凝剂)、离心机、显微镜、血细胞永久装片 教具:血液分层模型、血细胞形态卡片、血常规化验单(模拟案例) 多媒体:血液流动动画、血细胞功能视频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 分钟) 1. 播放动画《血液的奇妙旅行》(展示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消灭病菌、血小板止血的场景),提问:“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它为身体做了哪些‘工作’?”2. 展示真实血常规化验单,引导观察:“这些字母代表什么?数值异常可能暗示什么健康问题?” 实验探究:血液的组成(15 分钟) 1. 演示实验:血液分层- 展示加抗凝剂的新鲜血液,离心后呈现三层结构(上层血浆、中层白细胞 + 血小板、下层红细胞)- 提问:“上层淡黄色液体(血浆)有什么作用?下层红色部分(红细胞)为何呈红色?” 2. 模型建构:血浆功能- 发放 “血浆成分卡片”(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代谢废物等),让学生粘贴到 “功能思维导图” 中,引导归纳:“血浆如何为细胞提供‘后勤保障’?”(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和废物) 3. 对比观察:血细胞形态- 分发显微镜和血细胞永久装片,指导观察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白细胞(体积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形状不规则)- 组织填写《血细胞特征记录表》(形态、细胞核、数量) 1.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层比例(血浆约 55%,血细胞约 45%),小组讨论各层成分2. 动手拼贴卡片,总结血浆功能:“血浆像‘运输车’,带着营养和废物在血管里流动”3. 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血细胞形态差异,如:“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数量最多” 通过真实实验直观呈现血液组成,培养观察能力;模型建构帮助理解血浆功能;显微镜观察突破微观认知难点,落实 “结构决定功能” 的科学思维 角色扮演:血细胞的 “分工协作”(20 分钟) 1. 功能探秘:角色扮演准备- 发放 “血细胞身份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