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0821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5-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120998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课,新航路,航路,开辟,后的,食物
  • cover
(课件网) 课程导入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物种交流 【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2.课时目标 (1)水平1—2学习目标:能够运用地图,概述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能够组织和运用史料,多角度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2)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典型事例,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对日常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哪些事件推动了新旧世界的物种的联系? 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 世界市场的出现及扩展;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哥伦布大交换: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人口迁移 商品流动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背景 动植物大交换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外传概况 (1)时间: (2)物种: 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①时间:明朝时传入中国 ②路径:从西亚-中亚-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东南沿海地区 ②种植:先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扩展到平原地区。清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外传概况 (2)物种: ①最初- ②16世纪中叶- ③17世纪- 只是种植在庭院,供人们观赏 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玉蜀黍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玉蜀黍……田家园也多种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宁河县志》 五谷……收番麦则多矣。———嘉庆元年(1796年)《华亭县志》 玉麦……则处处产之。———道光十二年(1832年)《兰州府志》 特点:玉米由很少种植到遍布全国 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明]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外传概况 (2)物种: ①最初,只是 ②18世纪末, 传回美洲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 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问题思考:玉米、甘薯在明代广泛种植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 ②玉米、甘薯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 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影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