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天文学上的 旷世之争 第四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研读文本,抓住关键概念,梳理论述思路,把握文章讨论的基本问题和围绕问题提出的主要观点,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文的一般方法。 2.体会科学史论文较强的体系性和理论性,表达严谨等基本特点,熟悉科学史论文的表达方式。 3.撰写内容摘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观点,理清写作思路,熟悉科学史论文的表达方式。 难点: 理解科学研究对各种逻辑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体会科学论著的实证精神。 课前预习 ① 作者简介 关增建,出生于1956年。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其著作有《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等。 课前预习 ② 写作背景 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严重。浑天说与盖天说是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浑盖之争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课前预习 2006年,学科力量较强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江晓原等几位知名教授,联合推出了一部科学史著作《科学史十五讲》。 该书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入手,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 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导入新课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技的建立。那么,在东方,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又有什么样的争论? 讲授新课 情境任务 讲授新课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不断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学校开展了以“科学向未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科技节活动。 为此,班内要举办一场“科学论著阅读成果汇报会”。请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在班级内交流、分享阅读方法、心得体会,提升阅读科学论著的能力。 讲授新课 抓住关键概念,辨析基本观点 活动一 讲授新课 完成下列表格 学说 代表人物 (信奉人物) 基本观点 历史贡献 “天圆地方”说 宣夜说 盖天说 浑天说 讲授新课 学说 代表人物 (信奉人物) 基本观点 历史贡献 “天圆地方”说 宣夜说 盖天说 浑天说 孔子、曾子 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较早形成了中国人对宇宙形状的认识。 郗萌(记载者) 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中,它们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 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 司马迁、王充 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地相距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 落下闳、邓平、扬雄、桓谭、葛洪、何承天、祖暅、朱熹等 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更加符合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