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氓 第一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基本常识和批注的相关知识。 2.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3.与其他文本比较,感知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探讨本诗中可批注的重要内容。 难点: 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对文本内容进行批注式阅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新课导入 相关常识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又称“国风”,大都是当时各地流行的民谣,带有地方色彩,有160篇。“雅”是周代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用于诸侯朝会的《大雅》和用于贵族宴享的《小雅》,有诗105篇。“颂”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有诗40篇。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即陈述铺叙,“比”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咏叹的内容。 作品背景 弃妇的觉醒决绝之歌———《氓》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爱情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新知讲解 情境任务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校决定开设《诗经》校本课程,要请全校各个班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歌,并完成批注任务,学校整合编辑成一本《<诗经>阅读批注本》的校本教材。 《氓》作为《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又是一首叙事诗,在班级的内部评选中高票入选。现在请全班同学集思广益,一起完成《氓》这首诗的批注阅读任务。 新知讲解 任务一 搭建支架,了解批注的相关知识 批注的含义 批注指阅读时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传统读书方法。它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批注的位置 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边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新知讲解 批注的种类 感想式批注 质疑式批注 联想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 补充式批注 把自己读文章的或深或浅的感想随时写在旁边,帮助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进行仿写、续写。 对文章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 知识需要迁移和触类旁通,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由此及彼,由文内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带着怀疑与探究的精神去阅读,把自己在读文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记录在旁边,真正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知识拓展 新知讲解 任务二 全班讨论,确定关键批注处 诗歌具体内容 批注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