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词诵读 游园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知人论世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背景回眸 【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园惊梦》就是用该曲牌演唱的。【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与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整体感知 1.初读印象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2.文脉梳理 ?疏通大意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旧冷落的庭院。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哪一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装饰华丽的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精要鉴赏 这段唱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它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炫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里面则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情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见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咬扣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闺少女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炫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B.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突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背后的矛盾,凸显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春光的不谐。 C.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中的“ ... ...